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综合新闻» “大兵团作战”助力冷水鱼成为我省“四地”建设“拳头产品”

“大兵团作战”助力冷水鱼成为我省“四地”建设“拳头产品”

“大兵团作战”助力冷水鱼成为我省“四地”建设“拳头产品”


“全国冷水鱼养殖区域非常有限,主要集中在我国东北和西北地区的青海、甘肃和新疆三省区。目前,我省鲑鳟鱼养殖面积40万平方米,年产量1.9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39%,产值近15亿元,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鲑鳟鱼养殖基地。”近日,青海省农牧业科技创新——冷水养殖产业技术转化研发与水生生物保护平台(简称“鱼平台”)首席专家、必赢nn699net党委书记李长忠告诉记者。
我省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境内水域资源丰富,水体总面积136.67万公顷,其中有鱼水面约131.36万公顷,可用于渔业养殖的水域5.49余万公顷,因天然洁净、常年低温及无大风浪等成为冷水养殖最适宜的水域,广受国内外养殖者的青睐。
十几年前,我省冷水鱼养殖产业就已崭露头角。但当时由于养殖设备、鱼卵、饲料等完全依赖进口,与高原水域相适宜的养殖技术等一系列配套技术尚未形成,整个冷水鱼养殖产业面临规模化、标准化等技术瓶颈。与此同时,环保约束、黄河青海流域上游泄洪、市场竞争以及网络舆情等不确定性因素,也严重制约着我省冷水鱼养殖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为解决我省冷水鱼养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技术瓶颈,2010年,必赢nn699net组建必赢nn699net高原冷水鱼与生态环境保护团队。通过实施国家级和省级科研项目,获批《三江源生态与高原农牧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高原冷水鱼与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承担《青海省农牧业科技创新冷水养殖产业技术转化研发与水生生物保护平台》(简称“鱼平台”),组建了由省内外15家单位40多名专家组成的科研团队,以“大兵团作战”的方式开展协同攻关。
协同攻关首要瞄准的问题就是鱼饲料成本高的问题。李长忠说:“鱼饲料不同于家禽家畜饲料,它的加工工艺复杂精细,工艺要求也高,并长期依赖进口,导致养殖成本过高。”针对这一“卡脖子”难题,2016年开始,在省科技厅专项资金的支持下,研究团队首次系统研究了不同倍性、不同季节、不同养殖模式下虹鳟生长、生理代谢和肉品品质方面的差异,确定了青藏高原独特水环境下不同季节养殖三倍体虹鳟的蛋白质和脂肪需要量。充分利用我省当地的蚕豆、菜籽油等植物性原料,获得了适宜于高原冷水养殖条件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饲料配方,初步实现三倍体虹鳟饵料生产的国产化、原料的本土化、配方的原创化。截至目前,自主研发的小、中和大规格三倍体虹鳟饲料已经在我省进行示范推广,养殖虹鳟6.3万尾,示范0.6公顷,饲料成本与国外进口饲料相比降低21%以上。仅此一项,每年为养殖户节省养殖成本0.45亿元。
“最明显的优势是经济效益的提升。如按照我省‘十五五’期间冷水鱼预计年产量3.5万吨计算,需要养殖110万尾鱼饲料6.44万吨,如果全部饲料按照进口价格1.2万元/吨计算,全省从100克到4000克冷水鱼所需饲料费用7.7亿元。而用自主研发的饲料将降低成本21%,全省推广后则每年节省1.62亿元,这项研究成果将使我省冷水鱼养殖业的价格竞争优势非常明显,也将进一步降低氮磷排放。”鱼平台功能室主任马睿教授表示。
经过多年的科研攻关,鱼平台科研团队围绕着我省冷水鱼产业发展中“水、种、饵、病、产品溯源和鉴别、养殖模式”六大关键技术,首次建立高原条件下虹鳟养殖的现代渔业技术标准体系,首次绘制了青海高原渔业标准体系框架图,修制定冷水鱼养殖相关技术规范11项,技术服务覆盖冷水鱼养殖全链条;首次在国内构建了高原水库三维水动力水质EFDC模型,实现全省天然水域全方位有效监测,养殖水域监测断面水质指标符合国家二类水质标准;确立了虹鳟产地溯源系统和品种鉴别技术体系以及主要致病菌与寄生虫检测技术体系,建立了针对虹鳟源性成分检测的3种方法、鱼产品溯源系统平台1个、鉴别方法1套、高原虹鳟主要寄生虫及常见鱼病诊断方法各1项,为市场提供了高品质、无污染的虹鳟鱼产品;开发虹鳟鱼深加工产品20多个,产品销往北上广深等40个城市,出口俄罗斯、蒙古国等国家。
其中,围绕我省生态环境约束压力和产业发展之间的矛盾,团队采用大水面网箱养殖和陆基渔业相结合的模式,冷水鱼和特种水产养殖并行,引导发展多种模式的冷水养殖,形成了我省冷水鱼养殖产业陆基养殖与大水面网箱养殖相结合的分段养殖、接力养殖的新模式。“我们引进熟化和集成创新了高原条件下工厂化循环水、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和集装箱式循环水的3种陆基养殖模式。三倍体虹鳟养殖周期由原来的3年至3.5年缩短至2年至2.5年。截至目前,全省陆基渔业养殖企业超过30家,养殖水体达到4万立方米。”鱼平台技术推广首席专家王国杰研究员介绍到。
据鱼平台功能室主任王振吉研究员介绍,近年来,“鱼平台”积极对接共和等6个产业指导市县,对接青海民泽龙羊峡生态水殖有限公司等8个省级技术转化基地,主要开展渔业产业1个主导品种(三倍体虹鳟)和4项主推技术的推广应用工作。实现了省级技术转化研发、县级技术转化推广和技术转化示范基地三级平台之间的有效对接,形成了政、产、学、研、商一体化的创新发展格局。通过政策宣讲、技术培训(实操)、现场观摩等逐步建立起一支冷水鱼养殖管理和技术队伍,平均每年培训200人次。特别是该平台主推的三倍体虹鳟系列配套养殖技术在共和、贵德、尖扎、化隆、循化等沿黄流域得到全面推广,大水面网箱养殖面积稳定在33.3公顷,陆基渔业发展势头迅猛。
目前,冷水鱼产业已成为我省新兴产业、朝阳产业和特色产业,“四地”建设中“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的“拳头产品”,在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及信息化等现代技术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谈起冷水鱼的发展,李长忠说,今后将在重点攻克三倍体虹鳟制种育种技术的基础上,继续开展营养调控技术、疫病检测技术、水质调控技术、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和网络营销体系建设,为我省冷水鱼产量最终达到10万吨以上、产值超过100亿元继续提供技术服务。